上市公司董事长、新加坡专栏作家、开过饭店、当过护理院院长,这样一位阅历丰富的老人如今在苏州工业园区经营着三家私人诊所。今年上半年,她的诊所成功挂牌新三板,成为全国第一家上市的门诊医疗单位。烈日之下,记者走进星海街的新宁诊所,大厅安静温馨不嘈杂,前台工作人员用外语熟练地与外籍患交流。董事长办公室也很简单,墙上没有挂任何书法作品,桌上没有摆翠玉白菜,棕色和白色相间的方格布艺沙发让人感觉一屁股坐进了家里。蓉子,一个精致瘦小的老太太,穿一件白色亚麻长袖,一条大花修身九分裤,精气神儿十足。她的一句“来的正好,我正在给你煮咖啡”拉开了我们的对话。
广东省2013年十大“慈善人物”奖
跨国人生的跨行业转型
蓉子这样介绍自己:1949年,出生在中国潮州,9个月后,新中国成立了;8岁,闯南洋到马来亚,6个月后,马来亚成立了;成年后移居新加坡,在一间童装店工作,也是6个月,新加坡独立了。这以后,她不敢乱跑了。如今,她是自豪的新加坡人,优秀华侨,也算一名新苏州人。蓉子1984年踏足中国经商,开采过花岗岩,把石头卖到了文莱。停车场铺的石头、园林雕塑、路篱、石头屏风,包括宾馆外墙,论起玩石头,比李晨早了几十年。因为家里有两个医生,自己又在新加坡一家护理院当过近十年院长,蓉子顺理成章转战到医疗行业。作为中新合作的一项医疗成果,2007年,新宁诊所诞生了。一开始诊所主要服务园区的外籍和高端人士,这几年随着社会认可度提高,前来就诊的普通百姓也越来越多。记者询问了几个曾在新宁诊所接受过诊疗的人,普遍反映医生看病很有耐心,不做不必要的仪器检查,也不会乱开药。据蓉子介绍,这种私人诊所在新加坡相当普遍,人们只有生了很严重的病,需要做手术或者住院才会去大医院,感冒发烧一些小毛病完全可以在诊所解决。在新宁诊所的职员介绍中可以看到,这里的医生几乎都是全科医生,来自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澳洲等地。新宁诊所在园区还有另外两家分部,分别在融安街和钟慧路。接下来,蓉子还计划把她的医疗诊所落户到上海和广东。
1978年 蒂凡那(总统)颁发新加坡小说一等奖
脚下的崎岖终成笔下的达观
蓉子商人之外的一个重要身份是作家,她曾任新加坡作家协会副会长,出版作品30余部, 散文还曾入选新加坡中学教科书。商人作家不少见,广为大众熟悉的海岩和冯唐都属于这种类型,但是像蓉子这么坦白直率的不多。她在新书《文化钟点工》里总结自己的三大爱好:做饭、 写作、赚钱。蓉子没有在新加坡读过一天书,却在那里写作40年。1969年, 开始给 《南洋商报》 写专栏,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联合早报》《联合晚报》《新明日报》 ……她几乎写遍了新加坡所有华文报纸的专栏。还以“秋芙”之名,担任报章社会信箱主持人32年,连理发喝茶都能碰到通过信的粉丝。在校的日子不多,蓉子的笔下满是人生历练、脚下风尘。幸福又清贫的潮汕童年、动荡又多难的南洋漂泊,无情又激荡的商战浮沉,种种社会疾苦与时代烙印在蓉子笔下浓缩成乐观俏皮的文字。十六七岁时,身上的钱只够买一碗叻沙,她早上吃一半留一半,哪怕馊了,晚饭也只有那半碗叻沙;买一袋面包,要一片一片数,算计着总共够吃几天;去报馆应聘,被嫌弃文凭低,三度落榜;去应聘女佣,主人嫌她戴眼镜,看起来什么都不会做。蓉子在母亲怀第五胎时被过继给姨妈,1984年,还乡省亲时,她见到了娘家人的生存状况。父亲的室友是一头猪,地上一边铺着稻草当睡床,一边铺着饲料,猪屎满地,墙上还记着买猪苗的日期。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锻造了蓉子不悲不喜的性格,体现在文字上就是达观,平和。看她的书就像在看世界,里面有细腻的老友相会,有大气的家国情怀,有李公堤的故事,有南非的风情,67岁,她仍在漂泊,仍在不停行走,她说路上的风景和新鲜感,是她写作的灵感源泉。
周末书房传来读书声
蓉子并不承认自己是女强人。“我儿子都说我,以前在外受了委屈,回家就会抹眼泪。”对于今天的成就,蓉子总结为穷则变,变则通。当生活苦到有上顿没下顿的时候,就会激发一个人的潜能,想法子活下去。结果事业心一经激发就收不住了,做一个家庭主妇的梦想算是破灭了。
打拼的同时,蓉子对子女的教育也不放松。她的教育理念是,学习成绩可以不拔尖,但是品性不能含糊。早上起床第一件事是给家长请安;出门一定要交代去哪里,几点回家;老人未上桌,晚辈绝不可以动筷;来客人了要敬茶,客人走了要起身相送。这些都是蓉子家不成文的规矩。
“您是虎妈吗?”蓉子大笑地说“我不仅是虎妈,我还是虎婆。”
在孙辈小的时候,蓉子每周末都会在书房给他们上课。不教生财之道,专攻古文诗词。从诗经到唐宋八大家,从元曲到毛泽东诗词,从孟尝君到关汉卿,每次一讲就是两小时。“这是基本功,趁小孩记忆力好,多学多背总没错。”讲完的内容蓉子会在等车、饭后、睡前等任何时间抽查,“我对他们很严厉,他们都怕我”。
过一种耕读生活是蓉子退休以后的理想。蓉子一脸向往地描述:如果真有退休的那一天,我想在乡间的小学对面盖间木板屋,种种蔬菜野花,闲时到学校里给学生讲讲课。蓉子捐助了家乡中心小学的运动场、图书馆,还有校门前的路也修整了。她还把生存环境不太乐观的木偶戏请进校园,给小学生上课,既扩大了木偶戏的影响,又丰富了小学生的业余生活。从新闻里看到贵州大旱,她当即给广东省侨办汇去十万元,请求给灾区买水。早在1993年,蓉子就被广东省评为十大慈善人物。
时光拨回到四十年多前,蓉子挨家挨户地推销产品,一位慈祥的老年人把她请进屋,给她水喝。这点滴之恩让受惯冷眼的蓉子如沐甘露,陌生人的善意是不曾期待的恩惠,从此做慈善这件事便列上了蓉子的人生清单。
访谈结束,她将记者送到门口,走出很远以后,回头再看,她仍然站在诊所的台阶上目送。眼镜架上的珍珠在夕阳下反射出光,想起她在书中的一句话:我是石头边的杂草,不甘被铲除,忍着风吹雨打等待阳光。我并不追求完美,奋力前进,有些进步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