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冷泉港亚洲科学年会将正式拉开其2011年度系列会议的大幕。
去年的4月6日,有着世界生命科学的圣地、“分子生物学摇篮”之称的美国冷泉港实验室在美国本土以外的首个分支机构——冷泉港亚洲在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畔正式揭幕。一年来,冷泉港亚洲吸引了三位诺贝尔奖得主前来演讲,原本全年10场得会议也增加到了11场,总计约1800名世界各地的学者前来参会,其在科学界的影响不言而喻。
尽管如此,但对于冷泉港亚洲,还是有很多人知之甚少,一位苏州大学教授曾说,他是从国外同行那里得知冷泉港亚洲落户在苏州;也还有很多人对冷泉港亚洲了解不多,当得知2011年度的冷泉港亚洲会议又将开幕时,有人会不解的问“冷泉港会议去年不是已经苏州开过了吗?”-----凡此种种,说明冷泉港亚洲未来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谨以此文,献给冷泉港亚洲开幕一周年,同时迎接2011年度会议的到来,本文将再次为读者讲述冷泉港亚洲落户苏州的前前后后以及背后的诸多故事。
季茂业(右一)与沃森等合影
跨越大洋的机缘
冷泉港落户中国苏州,是一个机缘。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冷泉港国际会议及培训班在生命科学领域起到了重要推动和导向作用。进入21世纪后,亚太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各国政府投入的科研力度增强,科研活动日益活跃。冷泉港也将目光投向了这片科研热土。尤其是快速崛起的中国更是吸引力冷泉港灵魂人物——詹姆斯沃森的目光。随着中国国力的崛起,沃森认为中国的科学必将占据同她在全球相匹配的地位。作为一个美国人,他也乐观其成。
季茂业,美国冷泉港实验室国际部(亚洲)主任,冷泉港亚洲首席执行官,此外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沃森的助手。沃森曾经对季茂业说“中国要尽可能快地发展科学,超过美国人!”
对于2001年就进入冷泉港从事博士后工作的季茂业来说,仍然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听冷泉港会议的情景。“会场的所有科学家,不管是籍籍无名的年青学者还是如雷贯耳的泰斗,都在会场内专心地聆听演讲,或自由地讨论,有的人甚至坐在地板上或者蹲在主席台前,”季茂业被这种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所震撼。他像许多亲历过冷泉港会议的科学家一样,认识到这就是每一个科学家都盼望得到的。当时,他就闪过一个念头:要是在家乡太湖有这么一个供科学家轻松交流的地方该有多好。
而彼时大洋另一端的苏州工业园区也正值开发建设高潮。经过多年开发建设的园区在经历外源型、资源扩张式发展之后,迫切地再找寻着新的发展路径。此时,聚集了诸多世界生物医药巨头的园区前瞻性地意识到生物医药产业在未来的巨大前景。园区因此建设了生物纳米园,以孵化、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医药企业。
但细数世界上所有生物医药发展的先进区域,无一离不开知名院校或者一流实验室的支撑。而苏州在这方面又非常薄弱。“如果能引进一所知名的科研机构,那么苏州的生物医药就有了人才支撑”,以生物纳米园总裁刘毓文为代表的园区最早一批新产业“拓荒者”就意识到了科研院所的重要性。
冷泉港欲走出美国,苏州欲引进科研机构。两者之间的机缘就这样产生了。
2006年,沃森就冷泉港亚洲选址事宜考察园区
“上承千年文化,下传四海学问”
2006年10月,詹姆斯沃森一行来到苏州考察。虽然还有日本东京、韩国首尔、新加坡、香港、上海、北京、广州、杭州等城市参与竞争,但沃森似乎唯独对苏州情有独钟。在苏州,沃森看到了这座城市两千多年积淀下来的文化,也领略了苏州工业园区的现代时尚。他被这座城市所吸引,于是原计划两个小时的行程延长到了一个下午加一个晚上。在离开苏州的车上,季茂业试探性的问沃森“苏州作为冷泉港亚洲的候选城市如何?”,沃森爽朗回答道“go ahead!”(继续干吧!)。
在美国冷泉港总部,马明龙向沃森颁发园区首席科学家聘书
一个月之后,时任园区管委会主任的马明龙与刘毓文一起亲赴美国详谈冷泉港落户事宜。在正式商谈与苏州合作的间隙,詹姆斯沃森特别邀请马明龙率领的访问团所有团员去他家做客,不仅亲自在大门口迎接客人,还为此举行了酒会及午宴。如同接待老朋友一般做导游,让中国代表团参观他家的书房卧室,讲解了他收藏的私人照片、书籍、奖章等。据悉,这是他在家招待过的最大的海外访问团。饭后,他又亲自驾车早早地在冷泉港另一校区等待苏州代表团继续参观。
经过数轮商谈后,冷泉港实验室决定在苏州设立其在亚洲的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分支机构即冷泉港亚洲。这在冷泉港百年历史上尚属首次。
对于选择苏州的理由,季茂业解释说,大城市如香港、上海、北京有着太多的纷杂、干扰和诱惑,并不是静心探讨科学的最佳去处。美国冷泉港,它地处纽约郊区,一个山清水秀世外桃源之地。苏州与它有些相似,邻近国际大都市——上海,加上苏州是一个文化城市,千百年来人文荟萃,有着细腻的文化底蕴,冷泉港亚洲在这里从事着“上承千年文化,下传四海学问”的事业,苏州工业园区即背靠古城,又含现代文明,拥有极佳的自然环境,依湖而立。
刘毓文,冷泉港亚洲合作伙伴——苏州生物纳米园总裁,见证了冷泉港亚洲落户苏州的全过程。回忆起那次谈判,刘毓文记忆犹新:当时园区采取的原则是“抓大放小”,面对苛刻的美国人,园区为冷泉港进入中国作出了诸多努力,如给予冷泉港亚洲项目资金扶持以保证其持续举办,为冷泉港亚洲建造了一座五星级标准的酒店(独墅湖会议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