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往往蕴藏着未来的答案,许多事只有回头再看,才能更清楚地理解其不同寻常的意义。
在新经济形势下,以资源驱动、外源驱动起家的苏州工业园区正走在一个新的十字路口。向左还是向右,如今,园区给出了答案:升级传统产业,进军新兴产业,形成以纳米技术产业为核心,以新能源、生物医药、融合通信、创意产业等新兴产业方阵。
人们不禁会问:在诸多新兴产业中,园区为什么唯独选择纳米技术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这还要从纳米本身及其与园区的缘分说起。
生物纳米园的飞速发展为园区将纳米技术产业作为战略产业提供了信心
顾名思义,纳米是一个长度单位。但在纳米尺度下隔离出来的原子或分子,会表现出许多新的特性,而利用这些特性而产生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技术,就称为纳米技术。因此,人们通常所说的纳米,一般是指纳米这项技术。纳米技术作用于不同的领域将产生不同的效应,与不同产业交叉将产生新的产业或者学科。
而这恰恰是纳米技术的最大价值所在。这种巨大的价值也正是园区与纳米结缘的原因所在。园区与纳米的缘分,始于2006年。
2006年的园区已经成为电子信息产业国家级基地,在刚刚结束的一拨的产业发展浪潮中,园区紧紧抓住了国际产业转移的机会,把一些IT行业跨国公司和民营企业相关配套产业都集中到了园区。
“我们地方政府反复思考,在下一轮的经济增长中,自己工作的着力点应该在哪里,厚积薄发的发力点、希望找到的新经济增长点在哪里”,现任园区工委委员、组织人事局局长夏芳当时任职科技局局长。
当时的现实情况是:园区陆续已有一些生物技术跨国公司,以及一些具有知识产权的民营企业落户;当时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相对于电子信息产业要滞后一些,但园区政府已敏感的预测到:在下一拨浪潮中,全球生物技术产业将开始向中国转移。许多生物技术的运用离不开纳米技术,地方政府迫切希望纳米和生物结合,使之催生出新的高技术产业。
“纳米是一种技术,只要我们抓住纳米这项技术,就可以衍生出很多交叉学科并带来新的产业”,学物理出身的夏芳说。
生物纳米园刘毓文总经理
于是,如今耳熟能详的生物纳米园(bioBAY)在那时应运而生。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生物纳米园取得了长足发展。如今,这里已经集聚了160家企业,吸引各类人才超过1000名,申请专利超过300项。
“09年,园内150家企业,只有一家产值超过1000万;但2010年,保守估计,将有15家企业产值超过1000万,其中2家超过5000万”,生物纳米园刘毓文总经理介绍说。
不得不说,生物纳米园的飞速发展以及所取得的成就,印证了当时园区引进纳米技术的正确决策,也为如今园区将纳米技术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决策提供了信心,甚至可以说,生物纳米园的建设是这一战略决策前的一次前瞻性探索和尝试。而生物纳米园也用成绩告诉人们,纳米技术与新兴产业结合而呈现出的生命力、爆发力。
在生物纳米园启动建设的同一年,园区与苏州、中国科学院共建纳米所,进一步抓住了纳米技术。从此,园区形成了生物纳米园、苏州纳米所齐头并进的局面。2007年7月,园区被认定为“国家纳米技术国际创新园”,并得到了国家、省市等各级部门的认可与支持。
园区形成了中科院苏州纳米所与生物纳米所齐头并进的局面
历史往往蕴藏着未来的答案。许多事只有回头再看,才能更清楚地理解其不同寻常的意义。
经过近三年时间的发展,依托于生物纳米园(bioBAY)和苏州纳米所,园区已初步集聚一批纳米技术创新资源和产业资源,形成了以纳米光电子、微纳制造、纳米生物医药、纳米环境治理四大产业领域为核心的发展布局;建设了国内投入最大的纳米技术平台;已聚集从事纳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人才超2000人,副研及以上高端人才占比超10%,其中中科院百人计划14人、院士2人、国家千人计划3人、园区领军人才19人;在部分产业技术领域已形成优势团队,并率先掌握了一批高端产业技术环节。
敬请关注:“纳米之城”启航(四):《跨越十亿分之一米的距离》
编辑 廖勇斌
2010年6月12日